[返回列表]
佛山市三水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
[2014-04-08]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二号)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切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推荐、申报及专家评审,现拟定《佛山市三水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向社会公示,公示期7天。如有异议,请于2014年4月17日前反馈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电话:87712028。
附件:1. 佛山市三水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佛山市三水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中共佛山市三水区委宣传部(区文体旅游局)
2014年4月8日
附件1:
佛山市三水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2项)
序号 | 项目类别 | 项目名称 | 申报单位 | 备注 |
1 | 传统舞蹈 共1项 | 猫狮 | 三水区文体旅游局 |
|
2 |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共1项 | 洪家拳 | 三水区文体旅游局 |
|
附件2:
佛山市三水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一、猫狮
猫狮是在广东醒狮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由鹤山市沙坪镇越塘村大朗坊冯庚长所创新(清咸丰庚申年(1860)生人),社会上素有“南国狮艺,起源于佛山,发祥于鹤山”之说。而冯庚长也被誉为一代宗师。至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越南等地都有为数众多的狮艺界人士尊其为祖,师其所艺。
清末民初,三水六和乐屋村父老出钱请三水有名的洪拳师傅周世昌、周荣华来村教子弟学猫狮,并以乐伯忠,乐新强兄弟为佼佼者。他们和当地的拳师们素有往来,犹以乐屋村、豆地脚村、大头岗村的师傅们感情甚笃,每年过年,这三条村的师傅们就会聚在一起,派出三棚狮舞狮拜年,其中猫狮以其谐趣、逗乐的特点得到大家的钟爱。自此之后,猫狮也在三水传播开来。
猫狮,将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融合起来,以“见物必疑、见青则喜、见红则惊、见柱则咬、见水则戏,见台阶则探步试足,探首凝望,反复闪缩,进退迟疑才踏足登临”的性格表现,并将步型分为“捕鼠、戏洒、捕鸟、高窜、低伏、跳跃、翻滚”等八节,再结合节奏强烈、雄壮的“七星鼓”;从神态、舞步、狮型、鼓点等方面加以发明创新,使之型态威猛,步伐轻灵,色彩夺目,创造出更具娱乐性、观赏性、表演性的一整套醒狮技法。既有狮子的雄强威猛,又具猫的活波可爱,表演细腻,丝丝入扣,极具艺术价值。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丰富的神态。主要表现为“八情”:即喜、怒、惊、乐、疑、醉、睡、醒。这是观察猫儿戏鼠而创造的狮艺风格之一。
2、独特的舞步。把猫的动作与狮的性格巧妙结合,配合上述的“八情”创造出特色鲜明的狮步型,动静分明,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并在舞狮过程中融入和加插民间故事、传说的内容,创作出“狮子滚球、喜神戏雄狮、雄狮庆丰年、猛狮闹元宵、双狮戏绣球、登山遇青、双狮会、樵夫遇难、少侠战双狮”等节目,深受群众欢迎,富有较高的欣赏价值,被狮艺各门派所争相摹习。
3、威武的狮型。把佛山狮头制作工艺加以改进,整个狮头四角分明,左右对称,嘴作椭圆形,形神兼备,不怒而威。着色方面,多用黑色猛料,使狮子表现凶猛、粗犷,使用轻型材料,减轻狮头重量,狮尾也改短一些,舞动起来更加威猛灵活。狮被造成七彩缤纷,和谐夺目。再配上额头上的“王”字,显示不怒自威之态。
4、强劲的鼓点。雄壮威猛、铿锵悦耳、节奏感强的“七星鼓”法伴舞。
二、洪家拳
洪拳有北洪拳与南派洪拳之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南派洪拳又称洪家拳,属岭南五拳十三家中的五拳之首。这个拳派的来源众说纷纭,一是出自少林寺,在明末清初分别由河南、福建传入广东;而另一种说法是反清复明组织中的武术,并非一人所创或一门的武术。现今流传的洪拳传说是洪熙官融汇贯通后所传出的一门功夫。
清咸丰年间,乐良潦(三水六和镇乐屋村人氏)跟随翁芹芳等参加天地会活动,期间学得洪家拳技艺。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将洪家拳夹六点半棍、蝴蝶掌、双头棍、单头棍,双刀、大刀、缨枪、大耙等套路教给族人和子孙。他的孙子乐佰胜尽得祖父的一身武艺,成年后在三水六和、大塘一带设馆授徒。
清咸丰年间,在清远一带以烧炭为生的洪熙官族人洪胜公,从花县赤坭镇竹洞村猪腰岭迁居到三水县大塘镇六一到庄村。解放后,洪胜公曾孙洪福和、洪德和长大成年,兄弟二人得知乐佰胜功夫了得,就和村里的二、三十个年轻人一起凑钱请六和镇乐屋村的乐佰胜师傅到村里设馆教洪家拳,一学就是十五年时间,并供养师父直到天年,以洪家六点半棍见称。
洪福和之子洪永强,自小就跟随父辈练习洪家拳,并以蝴蝶掌见称。现在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目睹老一辈去世后洪拳的某些传统文化和运动技术面临失传的现状,深感忧虑。有鉴于此,洪永强萌生了成立佛山市三水区洪家拳会的想法,希望借此将三水本地的洪家拳传承人和爱好者团结起来,重振三水洪家拳的雄风。他的想法得到了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除了六和乐屋村、大二村原有的两个训练基地外,还在乐平镇范湖小学建立了训练基地,面向未来,从娃娃抓起。
洪家拳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武术风格:
一是长桥大马、长手长攻的大开大合武术,另一种是短桥窄马、短手近攻、贴身攻防的武术。洪家拳的技法离不开桥,桥的发挥离不开桩,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稳健的桩才能更好的发挥桥的威力。
洪家拳要求对步型训练特别严格,四平大马(马步)子午马(弓步)吊马(虚步)这些步型若能穿插灵活的步法可以使桥的发挥更加充分。
洪家拳的步型除上以外,还有横弓步、跪步、丁八步、蝶步、拐步等;步法还有盖步、插步、麒麟步、进退步、前后跃步、掮马等。桥法有直劈桥、横劈桥、挑桥、滚桥、穿桥、搭桥、掮桥、旋桥、圈桥、切桥、割桥等。
洪家拳的组合原则是先慢后快,先简后繁。初练洪家拳先练功,后练散手,先刚劲后刚柔并济。一开始,手法以缓慢,刚硬的单手动作为主,步马则以四平大马、子午马、吊马为主,逐渐可以使马、瑶、桥做缓慢的配合。
洪家拳的战术思想是后发制人,速度上提出后发先至。在两人对搏之时,不发先手,而是遵循“丁不丁,八不八,你不来我不发”的原则。
练习洪家拳时其发声很有讲究:为使重心下移、马步更为稳健,要求演练者“虚其心,实其腹”的上虚下实,气沉丹田,力贯全身。要将劲力透发到某一部位,就要学会发声。有若龙吟虎啸,威猛之极。
[返回列表]